当前位置农经网 > 农业科技 > 科技资讯 >

推广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 让农民增产增收

点击: 时间:2016-11-03 11:25 作者:锦瑟  来源:科技日报 

  “农药”专家宋宝安院士从2000公里之外的贵州大学赶过来,“水土”专家康绍忠院士从700公里之外的中国农业大学赶过来,“花生”专家张新友院士从500公里之外的河南省农科院赶过来,“小麦”专家赵振东院士从济南赶过来……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不远千里来到鲁西北小城高唐县只为考察一项“神奇”的农业新技术。这项被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称为“为解决我国粮油协调探索出一条新路子”的新技术已经在国内玉米主产区河南、山东、河北、广西、四川、湖南、吉林等省“落了脚”,三年的实验证明,它可以肩负起“政府要粮、农民要钱、市民要鲜”的重任。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
图: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
  “种粮大户”宋效印的一笔账单
  从2014年开始,菏泽曹县宋效印以“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为模式连续三年扩大规模,从起初的150亩扩大到了今年的575亩,“明年还要继续扩大。”
  宋效印是全国产粮大县曹县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向来信奉“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效益不引进”的理念。前两年引进的这项技术让他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面对科技日报记者,他盘点近三年的收获,算了一笔账:“过去只种玉米,亩产最多能到1200斤,一斤玉米八九毛钱,一亩地毛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采用这种新技术,每亩地能产玉米1000到1100斤,花生300到350斤,玉米能卖到900块,花生能卖到小一千块,毛收入提高到1900多元。”
  新技术带来高效益,一份院士专家关于“‘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考察咨询意见”中提到,“通过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比纯作玉米亩效益增加了500元以上。”
  技术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连续7年来,山东省农科院院长、“花生”专家万书波带领团队走南闯北,在山东、河北、河南、吉林等不同生态区开展小麦——玉米/花生种植模式大面积试验示范,他们发现了一些秘密。
  “通过压缩玉米株行距挤出宽带间作花生,同时在种植模式、品种筛选、植保、农机配套等方面探索新技术,可以形成机械化条件下的粮油均衡增产技术新模式。”
  这是一种什么模式?课题试验负责人张正研究员提到了栽培模式方面的尝试:“高肥力地块适宜选玉米/花生=2∶4模式,中肥力地块适宜选3∶4模式;密度:每亩玉米4000株+花生6400—7600穴……”
  略显晦涩的术语中,蕴含着农业科研的特殊之处。那就是每一次高产背后,既需要高产的种子和特殊的种植技巧配合,也需要配套的化肥、农药革新,乃至农机配套上的进步。这其中,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刷新多种技术的高度和深度,也需要一点点改变农民旧有的种植习惯,做好推广。
  这很难。但再难的科研“山头”,再高精尖的技术攻关,最终还要落地到田间地头。
  在高唐县梁村镇小李楼村的试验田里,“种粮大户”李洪木向记者“推介”省农科院的新产品——“玉米/花生宽幅间作一体化播种机”,“集‘翻耕、玉米播种、花生播种’三位一体,具有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便于田间管理作业和机械化收获作业等优点。”
  打破“粮食怪圈”的出路
  山东是粮油生产、畜牧饲养大省,但从2000年以来,该省的粮食种植面积却减少了855万亩,主要油料作物花生的面积减少了280万亩。作为农业科研人,他们看到的是:一方面山东作为粮食大省,连年增产,玉米库存积压;另一方面每年却需要进口或从外省调入数百万吨饲料用粮和榨油原料。
  “缺粮、缺油、缺饲料,同时施肥过量、农药超标、环境恶化让我们陷入了‘粮食怪圈’。”万书波说,“我们科技工作者有责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7年试验,山东省农科院创建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已近成熟,且农机农艺初步实现了配套,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正值此时,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黄淮海区域大力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一下子被推到了政策的“风口”上,进入快速推广期。
第一农经整理)

分享:

tag:

视频推荐

热门推荐

[专题汇总]PHOTO
  • 牛营养衰竭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牛营养衰竭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 母牛配种时间及注意事项

    母牛配种时间及注意事项

  • 杨梅的特点,杨梅成熟时间

    杨梅的特点,杨梅成熟时间

  • 木棉树象征什么,什么时候开

    木棉树象征什么,什么时候开